宇宙中最初的氫和氦來真的是無中生有嗎?
發(fā)布日期:2021/7/25 Tag:氫和氦
宇宙是一個物質的世界,在人類沒有走出地球之前,我們從宏觀上看到的地球,到處都是各種物質,大地,高山,海等這些宏觀可見的東西,它們都是物質構成的。隨著人類走進科技時代,發(fā)明了顯微鏡之后,我們看到了宏觀背后微觀世界,在宏觀世界里,我們看不到任何東西的空間里,在顯微鏡之下同樣存在著大量的微觀粒子,它們也是物質。
當我們走出地球看到了浩瀚的宇宙之后,認知也有了大幅提升。在很多人看來,宇宙是真空的,天體之間的距離也非常大,平均都在數光年以上,天體之間的空闊地帶應該沒有物質的存在。可事實上,宇宙沒有絕對的真空,在我們認為沒有物質的真空中,仍然存在著一些微觀粒子,只是我們肉眼看不到。
物質構成了這個世界的一切,構成了整個宇宙。根據科學研究,地球上的總物質量達到了6億億億公斤,而地球所在的太陽系總質量達到了200萬億億億公斤。銀河系的總質量更是太陽質量的一萬億倍,而銀河系也只不過是可觀測宇宙范圍內的一粒塵埃。
由此可見,宇宙的總質量更是一個我們無法想象的數字,看到這里很多人要問了,宇宙中的這些龐大的物質是如何來的?其實它們的來歷跟恒星有著密切的關系。恒星相當于宇宙元素的提煉加工廠,它是宇宙誕生后不久就出現了。
恒星內部的核聚變可以將氫元素聚變成氦元素,而氦元素又進一步發(fā)生核聚變生成更重的氧元素以及其它的元素。我們都知道,元素周期表有118種元素,這只是目前人類已經發(fā)現的,而在宇宙中可能還存在著一些我們沒有發(fā)現的未知元素。
如此多的元素都是恒星通過核聚變轉化而來的嗎?當然不是,恒星的核聚變只能將氫元素轉化到鐵元素這個位置,而后面的那些更重的元素則需要其它的方式,比如恒星末期發(fā)生的超新星爆發(fā),中子星碰撞等。
不管是超新星爆發(fā),還是中子星碰撞,它們的起源都跟恒星有關,恒星壽命走到末期會發(fā)生超新星爆發(fā),而中等質量的恒星超新星爆發(fā)之后就會形成中子星。由此可見,恒星對于宇宙的演化有多么的重要,如果沒有它們,也就沒有現在宇宙的一切。
根據大爆炸理論,宇宙中最初是沒有任何物質的,就連空間都不存在。在138億年前,宇宙就是一個時空奇點,后來這個時空奇點發(fā)生了大爆炸,一個時空奇點能夠以大爆炸的形式展開,說明有一股巨大的純能量在推動著它。
隨著宇宙的快速膨脹,溫度也在逐漸降低,到了宇宙誕生后10^-33秒,宇宙空間暴脹結束,純能量開始轉變?yōu)楦鞣N基本粒子??赡苡信笥褧柫耍耗芰吭趺茨軌蜣D化為基本粒子?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式已經告訴我們了。
愛因斯坦用質能方程式告訴我們,質量和能量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是等價的,它們二者沒什么本質區(qū)別,是物質的兩種表現形式。在溫度提升到某個程度之后,物質就以能量的形式存在,當溫度下降到某個程度之后,物質就會以質量的形式存在,所以它們是可以相互轉化的。
時空奇點集聚了巨大的能量,當它發(fā)生大爆炸的時候,能量級別是非常高的,在這個溫度之下質量只能以能量的形式存在。可是隨著宇宙的暴漲,空間呈現幾何指數擴大,宇宙溫度也在不斷下降。
溫度下降了之后,質量就無法保持純能量的形式,只能轉化為基本粒子。當然氫和氦也不是由純能量直接轉化而來,而是由最初的正物質粒子在宇宙誕生后100微秒,夸克聚集形成質子和中子,質子也就是氫原子核。大爆炸幾分鐘后,質子和中子結合在一起形成了氦原子核,有了氦元素。
根據質子和中子的比例關系,可以推測出宇宙最初產生的氫和氦的質量比為3:1,這就是宇宙最初的氫和氦的來歷,它們并不是無中生有??吹竭@里,可能有人會說了,能量能夠轉化為物質,這是多么神奇的一種能力。如果溫度能夠達到,那是不是人類就可以創(chuàng)造物質?
質能方程式的確告訴我們,能量和物質是可以相互轉化的,可是要達成這個轉化條件是非常困難的,而需要的這個溫度目前只在宇宙大爆炸的瞬間出現過。所以,你在現實當中是無法實現能量轉化為物質的。
當然,科學的力量是無窮的,只要人類將科技發(fā)展到終極的時候,創(chuàng)造出一個達到能量轉化物質的溫度空間,或許也是可以做到的。如果未來我們真的做到了,那是否意味著人類也可以創(chuàng)造一個宇宙出來?若是這樣,那我們將不得不思考這個宇宙的來歷,它會不會也是宇宙之外的一個高級文明創(chuàng)造出來的?